
何時離開家鄉,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個重大決定。有人為了追求新環境、事業發展或個人成長而選擇遠走他鄉,亦有人終身留在出生地。一份最新報告揭示,學業成績優異的「聰明人」通常在特定年齡前離開家鄉,顯示地域機遇與人才流動的密切關係。
根據財政研究所(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)的研究,59%在倫敦以外地區長大、學業成績最佳的人士,在32歲前已離開家鄉。報告作者、高級研究經濟學家徐曉偉(Xiaowei Xu)表示:「年輕人選擇居住地點的決定,既反映了地區不平等,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差距。具才華的人希望找到與其技能匹配的優質工作,這些工作通常由具生產力的公司提供,並有培訓及事業發展機會。若他們的家鄉缺乏此類機會,便會選擇遷移。」
研究團隊追蹤了GCSE考試成績排名前5%的人士,分析他們在隨後數十年的居住地變化。結果顯示,學業成績與離鄉年齡存在明顯關聯。報告指出,大學畢業生多在20多歲中期、事業起步階段湧向倫敦。至32歲時,25%成績優異的年輕工作者居住在倫敦,儘管僅13%在當地長大。另有14%居住在倫敦周邊的「通勤工作區」(Travel to Work Areas, TTWA),意味著40%的頂尖人才集中在倫敦及其附近地區。

研究亦發現,許多人在畢業後初到倫敦,數年後會離開,或因尋找更可負擔的住房,或為組建家庭。熱門遷移地包括肯特(Kent)、東薩塞克斯(East Sussex)、西薩塞克斯(West Sussex)、薩里(Surrey)及牛津郡(Oxfordshire),這些地區均位於倫敦通勤範圍內。報告指:「雖然不少人在30歲出頭離開倫敦,但他們傾向遷往東南部的富裕地區,而非返回家鄉。」
研究顯示,半數從倫敦遷出的「二次遷移者」選擇附近地區,導致倫敦「從全國各地吸納人才,並將其推向東南部」。報告強調,這種模式在其他城市如曼徹斯特並不常見。從倫敦返回家鄉的人士,則多為教育程度較低者。
根據英國政府發表的統計數據,倫敦畢業生的平均年薪達39,000英鎊,西南部為32,000英鎊,東北部則為28,500英鎊。徐曉偉補充:「僅提升落後地區的技能水平不足以縮減經濟差距,必須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機遇,建設能讓技能得到回報的環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