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(Times Higher Education)於2025年10月9日公布「世界大學排名2026」(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6),牛津大學成功衛冕冠軍,連續十年蟬聯榜首,展現英國高等教育穩固地位。
根據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公布的前十名名單,美國佔據七席,英國兩席,亞洲大學則無緣前十。惟美國大學整體下滑,亞洲頂尖學府則出現14年來首次停滯,全球高等教育界正值「巨大變革時刻」(moment of great flux)。該排名主要基於2023學年數據,涵蓋逾1,800所大學,評估教學、研究、國際化等多項指標。
榜首牛津大學維持不敗,僅以微弱分數領先;麻省理工學院穩居第二;普林斯頓大學躍升至並列第三,為其歷史最佳;劍橋大學亦並列第三。哈佛大學下滑至並列第五,為六年來最低;史丹佛大學同樣並列第五;加州理工學院位居第七;帝國學院倫敦第八;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九;耶魯大學第十。整體而言,前十名大學分數差距極小,多達三席並列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亞洲頂尖大學出現罕見停滯。清華大學連續第三年停留在第12位,北京大學第13位,新加坡國立大學第17位,均無進展,為14年來首次。專家指出,儘管中國大陸大學在研究經費、專利及卓越度等指標滿分,但國際視野及典型研究品質仍落後英美對手。牛津大學高等教育教授賽門·馬金森(Simon Marginson)表示:「特朗普政府似乎並不關心全球排名地位,其透過硬實力而非軟實力展現影響力。」
美國大學雖在菁英層維持強勢,七所入前十,但整體表現下滑,僅35所躋身前百(較去年少三所),前五百名次數創紀錄低至102所。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等名校均創近年最低排名,專家擔心特朗普政府政策將進一步衝擊研究經費及國際生招募。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大衛·貝克(David Baker)警告:「我們正迎頭撞上高等教育上中產階級飽和的『註冊懸崖』(enrolment cliff),這比特朗普政策更具風險。」
英國大學表現參差不齊,前三名穩定,但27%的大學排名下滑,前五百名次數首次跌破50所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及華威大學均創最低紀錄。牛津大學校長艾琳·崔西(Irene Tracey)呼籲:「要維持具全球競爭力需要重新投資及支持,讓大學持續推動發現、機會及未來世代經濟成長。」
亞洲其他地區則呈現雙軌趨勢:菁英停滯,但東南亞及新興市場快速崛起。中國大陸前四十名有五所大學,前五百名35所,超越澳洲;香港大學前二百名達紀錄六所,全數進步;南韓前百名四所,為歷史新高;東京大學升至第26位,為最佳紀錄。印尼平均分數上升2.3分,前五百名大學由十年前一所增至35所,展現逆腦流失效應。中國學者丹尼斯·西蒙(Denis Simon)樂觀預測:「中國大學進入菁英俱樂部從來不是『能否』,而是『何時』。」
該排名亦凸顯全球人口結構挑戰:東亞(如南韓、台灣、日本)大學數量收縮,美國及英國面臨學生來源萎縮。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(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)高等教育教授明·程(Ming Cheng)分析:「亞洲政府大力投資高等教育及創新,與英國等國形成對比,其青年人口下降短期內不會影響排名。」 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強調,儘管無重大方法論變革,該排名反映地緣政治、資金壓力及人口動態對高等教育的衝擊。完整排名可於官網查詢,全球學界正密切關注後續發展,以因應這波「變革浪潮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