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歐盟正考慮禁止在洗手液等生物殺滅產品中使用乙醇(ethanol),擔憂其增加癌症及妊娠併發症風險,然而世界衛生組織(WHO)卻堅稱乙醇對手部衛生安全無虞。
據《金融時報》引述歐洲化學品管理局(ECHA)內部文件,10月10日一工作小組建議將乙醇列為有毒物質,呼籲在清潔劑及其他產品中逐步淘汰。ECHA生物殺滅產品委員會預計11月25至27日開會討論,若專家確認乙醇具致癌或損害生殖潛力,將推薦替代方案,最終決定權歸歐盟委員會。機構強調,目前評估未結論,乙醇或仍獲准用於低暴露情境,或無替代品時。
乙醇廣泛用於洗手液作為消毒活性成分,疫情期間需求暴增。ECHA指,此分類源於最新科學證據顯示長期暴露風險,但WHO維持其與異丙醇同為手部衛生安全選擇。
乙醇是酒精飲料中的主要成分,已被廣泛認可為人類致癌物質。根據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分類,乙醇屬於「1組致癌物」(Group 1),這意味著有充分證據證明其可致癌。不過研究顯示,風險僅限於飲料類型(如啤酒、葡萄酒)有大量研究顯示,乙醇與多種癌症風險呈劑量依賴性正相關,即飲酒量愈多,患癌風險愈高。
這項爭議已在歐洲醫療界和產業中引起強烈反彈,尤其醫療專家發出「生死警告」:手部衛生(尤其是使用含酒精消毒液),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預防多達1,600萬宗感染。若正式禁用,其公共衞生代價遠超乎想像。專家預測,禁令若落實,將迫使廠商轉用其他酒精或配方,影響歐洲及出口市場供應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