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國商業與貿易委員會成員喬舒亞·雷諾茲(Joshua Reynolds)議員近日向《星期日郵報》表示,他希望總部位於倫敦的滙豐銀行(HSBC)高層前往國會,解釋為何該行阻止逃離香港的英國國民提取強積金儲蓄,總數約值9.78億英鎊(約100億港元)。
據報道,滙豐目前凍結了價值9.78億英鎊(約100億港元)的強制性公積金(MPF),這些資金屬於數萬名因中國打壓民主運動而移居英國的香港人。
雷諾茲議員批評滙豐「以中國當局提供的理由作擋箭牌,實在令人羞恥」,並指該行作為全球最大、最受信賴的金融機構之一,且是一家英國企業,理應承擔更大責任。他表示:「我歡迎商業與貿易委員會就滙豐的做法舉行聽證會。」
滙豐行政總裁喬治斯·艾赫德利(Georges Elhedery)上週在該行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淡化事件影響,稱此乃「法律問題」,銀行「別無選擇」,惟此說法遭到維權人士及議員質疑。
香港人如永久移居海外,可提前提取強積金,但需提交證明其海外居留權的文件。然而,自2021年起,北京及香港強積金監管機構宣布不再接受英國國民(海外)護照(BNO)作為旅行證件或身份證明,此舉被視為對英國政府開放BNO持有人移民英國的報復。強積金被凍結,令數千名移英港人陷入經濟困境。

曾任教授及民調專家的鍾劍華於2022年逃往英國,他向《星期日郵報》透露,自己逾40萬英鎊(約412萬港元)的強積金儲蓄被凍結,該款項由美國投資公司富達(Fidelity)管理,滙豐為受託人。鍾已於上月滿65歲,符合提取資格,他表示:「我已提交正式申請表,但至今未獲受託人正式回覆。」鍾劍華去年12月被香港當局列入國安罪行通緝名單,其妻兒上月更在香港被警方問話。
事件引起廣泛關注,議員及維權人士促請英國政府施壓,要求滙豐解決這一涉及大批移民港人的爭議。
至於滙豐則未有就鍾劍華的情況作出回應。另除滙豐外,另一倫敦銀行渣打銀行亦是強積金的受託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