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倫敦市政府為應對房屋短缺危機,近日宣布將發展商需提供的可負擔房屋(Affordable housing)比例從原來的35%下調至20%,以加快規劃申請審批流程,希望增加整體房屋供應量。
英國政府希望私人房屋市場上,可以見到一些較為經濟的住屋供應,讓初次置業的買家,尤其是年輕人成功上車。因此,若私人樓宇發展商向政府申請撥款以資助建屋項目,便要在落成的住宅項目中提供若干比例的經濟式房屋,讓買家可以透過一些計劃成功置業。
英國政府及倫敦市政廳最近決定將比例下調,發展商若同意在項目中興建至少20%的可負擔房屋,即可享有快速通道審批,縮短申請時間。這次政策調整被視為倫敦市長薩迪克·汗(Sadiq Khan)解決房屋供應不足的緊急措施之一。
然而,部分工黨國會議員及房屋團體表示不滿,認為降低可負擔房屋比例將進一步加劇倫敦的貧富差距,並削弱原本的社會房屋政策。早前倫敦的房屋規劃要求發展商在工業用地項目上,提供高達50%的可負擔房屋,新政策明顯放寬了門檻。
可負擔房屋其中一個協助上車的計劃稱為Shared Ownership,合資格家庭必須是首次置業用家、家庭全年總收入低於80,000鎊、無法負擔市場按揭安排而買樓。計劃下,合資格家庭只容許講買一個新樓單位的部份業權。此外,政府也會優先照顧一些在關鍵行業的從業員(key workers),例如NHS(國民醫療保健)員工、醫護人員、政府公職人員,又或者英國國防人員,以及其他有明顯住房需要的人。
倫敦房屋危機已持續多年,市內租金及樓價高企,導致許多年輕人及低收入家庭難以安居。英國廣播公司(BBC)報道指,此政策變是政府及市政廳的聯合決定,希望短期內提升建屋效率,但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。








